rTMS 如何改變大腦連結?認識磁刺激療法背後的神經生理機轉


rTMS治療


 :「 王醫師,rTMS執行過程中會不會很痛 ? 還是會感覺很電 ? 」 對於 rTMS 療程普遍最常接收到的提問大多是詢問效果及療程感受,透過這篇文章帶您簡單的以神經生理與臨床角度,來認識這項 rTMS 治療背後的科學基礎。

 在抗憂鬱藥物與心理治療之外,重複經顱磁刺激(rTMS,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)近年來逐漸成為精神醫療領域備受矚目的技術。rTMS 並非只是「用磁場刺激大腦」這麼簡單,它的核心在於——改變大腦的連結方式,重新調整神經網絡間的溝通,讓腦部的運作回到較為平衡與穩定的狀態。


一、 rTMS 是如何影響大腦的?

rTMS 運用「電磁感應原理」: 電流通過治療線圈後產生快速變化的磁場,此磁場穿透顱骨,在特定大腦皮質區域誘發微小電流,促使神經元產生放電。


但它的真正影響力,來自於重複、規律且強度適當的刺激,會促使神經元之間產生「長期增強(LTP)」或「長期抑制(LTD)」的變化,也就是神經可塑性的調節——這是大腦學習與重塑的基礎機轉。舉例來說,在憂鬱症的治療中,rTMS 通常選擇刺激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(left DLPFC),這個區域與情緒調節、動機與自我認知密切相關。透過高頻磁刺激,可以提升該腦區的活動度,同時透過神經網絡向下調節杏仁核(與焦慮與過度警覺相關)等深層結構,達到間接的平衡效果。


> 預約請指定 心禾康舟診所 地址:台南市北區和緯路三段307號2樓 直撥 06-2518123 預約及了


二、大腦是網絡,不只是單一區域

許多情緒與認知疾病,實際上並非某個區域「壞掉」,而是整體神經網絡「溝通失調」。rTMS 不只是刺激單一點,而是透過影響「節點」來改變整張網絡的傳遞效率。


以憂鬱症為例,研究顯示患者常見以下神經網絡異常

  • Default Mode Network(預設模式網絡)過度活化,容易反芻與自我否定
  • 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(執行控制網絡)功能低落,導致動機減退與注意力困難
  • Salience Network(顯著性網絡)辨識環境與內在感受的能力失衡


rTMS 藉由針對上述網絡中的「關鍵節點」進行調節,來重整整體功能。



三、神經可塑性是關鍵

rTMS 能夠誘發的大腦改變,來自於它對突觸可塑性的影響

  • 高頻(例如10Hz)刺激通常會產生興奮效應,促進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加強(LTP)
  • 低頻(1Hz)刺激則可能產生抑制效應,使過度興奮的區域活動降低(LTD)



透過不同頻率、位置與波形設計(如 theta burst stimulation, TBS),rTMS 能「定向性地訓練大腦」,強化健康迴路、弱化病態迴路。

這也解釋了為什麼rTMS不像藥物一樣立刻見效,而是需要累積數週的治療,因為神經網絡的修復與重建需要時間與重複性刺激,正如同肌肉訓練一樣。


四、個體化與精準刺激是未來趨勢

過去的rTMS多採「標準化位置與參數」,但近年已進入「個體化神經調控」階段

  • 使用結構性或功能性腦影像(如MRI、fMRI)來精準定位刺激點
  • 根據個人症狀分型、腦波型態、藥物反應史調整治療策略
  • 部分進階診所已開始採用影像導航系統(neuronavigation)協助定位


這種做法的目的是讓治療「對位、對人、對時間」,提升整體療效與預測性。


五、rTMS 是「改變大腦習慣」的療法

rTMS 的深層意義,是在改變大腦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的「失衡習慣」。透過週而復始、日積月累的刺激訓練,讓神經細胞與網絡重新建立健康的節奏與連線方式,就像是為大腦設定一個「新的預設狀態」這正是神經精神醫療邁向「功能重建」而非單純症狀控制的關鍵一步。


> 預約請指定 心禾康舟診所 地址:台南市北區和緯路三段307號2樓 直撥 06-2518123 預約及了